臂擱,一般也稱為腕枕,為舊時文人寫字時用來擱放手臂的文房用具。前人日常都用毛筆來書寫,無論瑣記、抄寫還是賬冊、備忘,以蠅頭小楷居多,書寫量頗大。久之,臂腕必受累,而臂擱可枕于腕下,以此借力,最為實用。再則,彼時書寫習(xí)慣為自上而下、自右而左,且書寫者衣袖寬大,極易污損將干未干的字跡。如以臂擱覆于紙上,寫幾行挪幾寸,則無此擔(dān)憂矣。若逢盛夏,置竹臂擱枕于腕下,可得無上清涼,悄無聲息中吸收潮熱,還能免使汗?jié)n洇濕墨跡。如此,臂擱可為“一物三益”也。
明清時期,文房用品的制作達到了鼎盛,各種文房用具一應(yīng)俱全,臂擱更成為了文人必備的用具。明高濂《遵生八箋》云:“臂擱,有以長樣古玉為之者,甚多,而雕花紫檀者,亦常有之,近有以玉為臂擱,上碾螭文、臥蠶、梅花等樣,長六七寸者;有以竹雕花巧人物為之者,亦佳。而倭人黑漆臂擱如圭,圓首方下,闊二寸余,肚稍虛起,恐惹字墨,長七寸,上描金泥花樣,其質(zhì)輕如紙,此為臂擱上品。”可見臂擱所制材料之廣,以玉、檀木、竹等為主要材料,也有象齒和瓷質(zhì)的。
從詩經(jīng)時代起,竹的玄遠清虛就與文人的風(fēng)流之趣相契合,此間的精神恒久未變。故而,人們將其作為臂擱制作的首選良材。臂擱寬不過一掌,長不過一尺,如瓦面的微拱形狀,一般只需取竹段縱向裁成三片,即可得。因是枕臂之用,宜淺刻平雕,鐫刻的內(nèi)容有文字也有圖案,通常是座右銘、詩畫、箴言等。
隨著時代的變遷,精美的臂擱也從實用性漸漸轉(zhuǎn)變?yōu)橥尜p性。尤其是竹制臂擱,日夕摩挲,锃亮瑩目。筆者也收藏了數(shù)枚老臂擱,其中一枚為石史款竹刻詩文臂擱(如圖)。臂擱高約13厘米,寬11厘米,手感光滑輕盈,顏色古樸泛紅,竹紋清亮細膩。整片呈卷起的書頁狀(書卷式),此種形制曾在古式的壁掛博古架和石刻文房四寶上見過,但在臂擱中屬異形。尤其是上下兩頭的曲線切割部位線條流暢圓潤,相互對稱的弧度居然不差分毫。
眾所周知,雖然竹刻(雕)藝術(shù)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,但相比木雕和石雕,其難度是最高的,且刻字比刻畫更顯功力。此枚臂擱上鐫刻有明清調(diào)館閣體意的行草書詩一首:“蓮開玉井華峰顛,一葉隨風(fēng)下碧煙。雖到人間化為石,九天珠露尚瑩然?!彪m年代久遠,表面也有劃痕,但整體線條遒勁,牽帶細膩,筆勢自然,行氣頗佳。落款是“石史”,為仿刻的繆篆白文扁章。筆者亦查過眾詩集,惜未覓得出處,但通讀詩句似含有些許禪心佛意,如再結(jié)合落款,思忖著是否當作“石史”的由來或自況來解讀更為合適?
一日忙碌之余,偷閑靜坐書齋,泡一壺茶?;驌岜蹟R凈心凝慮,方寸悟道;或枕臂擱書字數(shù)行,回歸本心;此可謂是隱然清趣,妙哉佳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