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由黃曉慧提供
明年元旦,《臺州日報》將迎來創(chuàng)刊70周年。編輯向我約稿,我正好能回憶一下與《臺州日報》及其子報的“讀·寫·評”之緣。
從小我就喜歡讀報,小學一年級時,家里訂了份《中國少年報》,從此漸漸養(yǎng)成了讀報習慣?!杜_州報》(后稱為《臺州日報》)是在我小學時復刊的,所以,它和《浙江科技報》《浙江日報》等幾份報紙,成了我小學時讀得較多的報紙。那時,我比較偏愛讀報上的《臺州通》《華頂》等專副刊版面。
因為愛讀愛寫,高中時我第一次向《臺州日報》投稿,我的處女作《對聯(lián)情》就是在《臺州日報》周末刊的二版頭條上發(fā)表的。當我在校圖書館報刊閱覽室里,不經(jīng)意間翻到自己投寄的文章,竟然在《臺州日報》上變成了鉛字,心情真是非常激動。后來我又在《臺州日報》上刊發(fā)了數(shù)篇文章,并收到了人生第一張稿費單,6元錢,數(shù)目不多。正是因為《臺州日報》,鼓勵我走上了文字工作道路。
工作后,我進了溫嶺報社當記者,還是喜歡投稿。一篇外發(fā)稿子至少增加半小時乃至更多時間的工作量,但我還是樂此不疲。通過投稿,可以從更高標準審視自己的稿子,提高稿件質(zhì)量,同時,也能使自己所報道的對象或事跡,為更多人所知?!杜_州日報》及其子報《臺州晚報》《臺州商報》,就是我投稿比較多且被錄用較多的報紙。因為積極投稿,每年,在臺州日報社評選優(yōu)秀、積極通訊員時,我也經(jīng)常上榜(大部分年份都是優(yōu)秀通訊員)。
2008年,《臺州晚報》編輯出版《我們在路上 臺州晚報10年》一書時,也約我寫了篇《〈臺州晚報〉與溫嶺第一所民工子弟學校》,選入《讀者說晚報》一章中。這篇文章說的是,2001年秋開學后,一座在溫嶺橫湖橋街上的“安徽駐浙簡易小學”被溫嶺市教委以“非法辦學”為由取締。我覺得,取締盡管是合法的,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工子弟就學難問題。因此,我采寫了一篇較長的文字稿件,投給《臺州晚報》。當時的頭版編輯郭勇收到稿件后,即與我電話溝通了看法。我們共同的想法是,不能將學校一關(guān)了之,而應促使此類學校規(guī)范化。隨后,郭勇將我寫的這篇稿件分作兩篇,連續(xù)兩天在頭版頭條刊出。這兩篇報道及《浙江工人日報》《浙江日報》、臺州電視臺的有關(guān)報道,終于使溫嶺教委同志改變了主意,兩所都由安徽人辦的學校分別被改組為“城東民工子弟學?!焙汀俺俏髅窆ぷ拥軐W?!?。
從2019年開始,我又有了一個新身份:《臺州日報》評報員(此前《臺州商報》也聘我為評報員)。聘請評報員監(jiān)督報紙質(zhì)量,這是《臺州日報》開門辦報的一個好舉措,報社領(lǐng)導對此非常重視,專門拉了一個微信群(現(xiàn)有群友149人)請相關(guān)編輯和記者入群,來聽評報員“挑刺”提意見。因此,我在“簡書”平臺上,專門建了一個文件夾,將評報意見留檔。上面顯示,第一條是2019年2月24日發(fā)的,指出了六七條疏失。如原文:阿羅出版了詩集《盲視力》《剎有介事的阿羅》,他的作品似乎總是存在著某種質(zhì)疑的成分……評:正確的書名是《煞有介事的阿羅》。原文:(溫嶺)明代始置縣治,取名太平,直到1914年,因外省有三縣同名,才改為現(xiàn)名。評:外省有四縣同名,分別是安徽太平、四川太平、山西太平、江蘇太平……我評報不如其他評報員積極,但也時不時提些意見,促進報紙質(zhì)量提高。
倘若差錯見報后再指出已是馬后炮了,只能讓相關(guān)記者和編輯以此為戒,下次不要再犯。好在為了時效性,有些稿件在“臺州新聞”APP上先發(fā),包括我在內(nèi)的評報團成員,將一些疏忽差錯,擋在正式見報之前。記者和編輯對于批評,也大多及時回應,切磋探討,共同提高。
我平時看得比較多的是專副刊,自然給專副刊“挑刺”也多,實際上,《臺州日報》副刊辦得非常好,副刊部有一群非常優(yōu)秀的記者和編輯。他們比較信任我,我的來稿在版面上,也得到了妥貼而細致的處理。今年專副刊推出“宋韻臺州”系列報道,有幾期出刊前,編輯主動發(fā)版樣聯(lián)系我,聽取一些修改意見,讓我得以在背后為提高報紙質(zhì)量出一點微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