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嶺街是溫嶺現(xiàn)存最長的一條古街。楊 輝攝
位于溫嶺市溫嶠鎮(zhèn)的溫嶺街,是一條擁有1500多年歷史的老街。老一輩溫嶺人都知道,溫嶺原為太平縣,后以溫嶠嶺的別稱“溫嶺”為名,沿用至今??h以街名,這條千年古街的地位可見一斑。
南北走向,全長約1500米的溫嶺街,是溫嶺現(xiàn)存最長的一條古街。從解元路東入口一路走到當年的汽船埠頭,沿街的名人故里、百年老店、手工作坊、書院等建筑古韻不減,當年滿城書聲、商貿(mào)繁華的場景得以重現(xiàn)。
傳承
在溫嶺街的一間百年老店里,店主金雪明正在箍桶,就是用鐵環(huán)將成型的木桶扎實固定。他告訴記者,手工制作這樣一只木桶,從選料打料到制作完畢,一般需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。
在不大的店面里,金雪明腳邊的木頭刨花散落一地,墻角堆放著已經(jīng)制作好的木桶成品。墻上還掛著大小鋸、手鋸、斧頭、刨子、鑿子等工具,沒有客人的時候,他就和這些木頭、工具打交道。
今年72歲的金雪明,從事箍桶這門手藝已經(jīng)50多年?!皬奈覡敔旈_始,一家三代都是箍桶匠,我少年時就開始跟父親學做木桶,16歲到溫嶺木器建筑社做木工。”老金回憶道,“后來,用塑料桶的人越來越多,木器社也解散了,我們就在溫嶺街自己家的屋子里開了店。”
在老金的記憶中,幾十年前像他這樣的手藝人不在少數(shù)。那時,在溫嶺街的集市上總能聽到箍桶匠、打鐵匠的吆喝聲,沒有店面的工匠只能走街串巷招攬生意。而擁有一家自己的店,就會有很多回頭客,生意才能維持下去。
那些年,各式各樣的木桶是溫嶺人嫁娶婚俗的剛需,講究的人家每種桶都要準備十幾件。上門來定做比較多的款式是托盤、“杭州籃”、立桶、高腳桶等,但隨著婚俗的變化,定做木桶的人越來越少了,“做一整天的木桶,只能賺150塊,一個月也就兩三千塊錢。”老金說。
箍桶這一門傳統(tǒng)行當,在溫嶺街上也在逐漸消失,現(xiàn)在整條街上只剩下老金這一家手工桶店。老金說,手工制作一只木桶,看似簡單,實則需要20多道工序,打料、推縫、鉆洞、刨、倒角、落底、打磨、上箍……只有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做到精益求精,才能制作出一只滴水不漏的木桶。
“以前做桶都是純手工活,現(xiàn)在有專門的機器鋸木板,省力了不少,但是大部分還是要用手工制作?!崩辖鸨硎?,他也曾帶過幾個徒弟,但是由于現(xiàn)在做木桶掙不到什么錢,都改行了,他的孩子也沒有再學這門手藝。
作為溫嶺街最后的箍桶匠,金雪明覺得自己開這家店,更多的是為了傳承。每到節(jié)假日,很多家長會帶著孩子來看如何制作木桶,這讓他感到很欣慰,“現(xiàn)在很多年輕人都沒看過這種木桶,老一輩傳下來的技藝應該被更多人看到”。
堅守
溫嶺街的歷史,最早可以追溯到晉代,當時溫嶠嶺是臺州通往溫州的交通要道。到了宋代,此地已是商船交會、人煙稠密的繁華地帶。
馬永韶是“70后”,他還記得,兒時的溫嶺街一到集市日就會熱鬧非凡。只有三四米寬的巷子里,都是來來往往趕集的人,有的還拉著手推車,擁擠得甚至連路都會堵住。路邊開的古玩店、裁縫店、家具店、雜貨鋪、五金店等,有些很有名氣。
1988年,馬永韶從溫西中學畢業(yè)后,就開始在家里開辦的溫西印刷廠工作。他家是“印三代”,從祖父、父親再到他,都一門心思做印刷生意。
“我爺爺以前在溫嶺人民路的印刷廠做過三年學徒,后來把技術(shù)傳授給我們?!瘪R永韶說,“爺爺以前常說,做印刷學徒又苦又累,學徒期間還賺不到一分錢,但為了學到技術(shù)只能堅持下來?!?/p>
據(jù)他回憶,溫西印刷廠的舊址是在汽船埠頭附近,當時通往澤國、新河、路橋等地,走的都是水路,有很多船在這里往來,熱鬧非凡。到了上世紀50年代,老廠房搬到了如今所在的溫嶺街。
高中畢業(yè)的那年暑假,馬永韶還打過送報的零工,在溫嶺街上挨家挨戶地送報紙。也是從那時起,他養(yǎng)成了每天看報的習慣,許多收藏的老報紙都已經(jīng)泛黃,“因為在溫嶺街開了幾十年印刷廠,我們的故事也曾刊登在報紙上”。
溫嶺街比較長,當?shù)厝肆晳T性地將它自南向北分為上街、中街、下街三段。馬永韶家的印刷廠就位于下街,“上街一直以來比下街繁華,近年來的改造修繕工作也是從上街開始的”。
雖然開在沒那么繁華的下街,但沉淀了幾十年歲月的溫西印刷廠,還是常引得過往行人駐足。如今,印刷廠的主要業(yè)務都不在這間廠房里完成了,它所承擔的,更多的是一個“門面”的作用——人們提到溫西印刷廠,就會來到溫嶺街,尋著門牌找到它。
經(jīng)營印刷廠已有30多年的馬永韶懂得一個道理,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堅守。
“父親經(jīng)營印刷廠時沒有固定的場所,后來廠房搬到溫嶺街,租了十幾年的店面。”1994年,馬永韶花了六七萬元盤下了廠房所在的店面,“店面定了,生意也穩(wěn)定了,心才能安定下來”。
現(xiàn)在,能像馬永韶一樣在溫嶺街守住一家店的,基本上都是本地人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,外來務工人員與當?shù)氐哪贻p人,大多去了更為繁華的街區(qū),能留下來、守得住店的,基本上成了街上的“老字號”。
新生
近年來,在修舊如舊的基礎上,溫嶺街上的戴豪故居、戴家里、謝家里、春和里、陳泰祥、應立昌等古建筑進行了修繕。其中,陳泰祥、應立昌是溫嶺街上知名的“老字號”,老一輩人都熟知這些“老字號”背后的歷史。
“陳泰祥是當年溫嶺街有名的商號,制作的醬油、豆腐干、腐乳等不僅在本地暢銷,還遠銷到外地。后來,陳泰祥由私營轉(zhuǎn)為公有,改建為溫嶠鎮(zhèn)衛(wèi)生院,如今成了當?shù)氐奈幕Y堂?!苯鹧┟鞯陌倌昀贤暗?,就開在陳泰祥隔壁。
位于溫嶺街下街的應立昌,也有著相似的命運。據(jù)住在老街上的居民介紹,30多年前,海峰印刷廠買下了應立昌所在的老房子,搬進了印刷機器,做起了新的生意。如今,印刷廠的生意不好做了,廠子也會接點小業(yè)務,比如加工一些紙盒模具。
易主、修繕乃至改頭換面,成了溫嶺街老店的常態(tài)。在保留老街風貌的同時,如箍桶、彈棉花、活字印刷等傳統(tǒng)技藝,也在時代變遷中“活”了下來。
如今的溫嶺街上,歷史文化與傳統(tǒng)技藝正在以活態(tài)的方式煥發(fā)新生。
2021年,溫嶺街首屆旅游文化節(jié)吸引了不少人前來體驗古街生活。在溫嶺街上轉(zhuǎn)悠一圈,既能領(lǐng)略彈棉花、剃頭、打鐵、箍桶等傳統(tǒng)行當,活字印刷、張寶祥根雕等非遺項目,也能到新開的漢服體驗館、和合書院等感受當?shù)匚幕?,或是觀賞一場沉浸式情景劇。
在溫嶺街,體驗新興的文藝生活方式也成為了日常。今年年初,老街居民張素卿,帶著女兒重游了一次千年老街。在戴豪故居體驗活字印刷、手工香囊制作,在陳泰祥品一杯溫嶠老酒,到烏郎鼓文創(chuàng)買些小玩意兒,再到開了幾十年的阿公那買一份特色火燒餅……老街的一日,充滿了煙火氣。
張素卿說,他們一家20多年前就搬出了溫嶺街,定居到了溫嶺城東,溫嶺街是他們時不時會想念的地方?!懊看位氐竭@里,感覺老街仿佛還是當年的樣子,但也有一些變化,新的改造,新的引進,讓老街更有活力了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