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雕作品石倉古民居
微雕作品桐江書院
中國微雕歷史源遠流長,最早出現(xiàn)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。在微雕藝術的玲瓏世界里,取材花樣百出,風格各有千秋,造型各具時代感。說到微雕藝術,不難想到《核舟記》,這個出自明朝手藝人王叔遠之手的經典之作,在方寸之間盡顯精湛技藝。
“微雕,于方寸之間隱萬物,微深處閱乾坤?!痹H手建造一個圓明園全景模型的中國微雕大師闞三喜曾說過,評價一個微雕作品的好壞,不是看它雕得有多精細,而是要反映時代。
在椒江就有一位癡迷于微雕古建筑的手藝人李海兵,他樂于走訪古村落,探尋中國古建筑背后的歷史文化,以微雕形式展現(xiàn)老宅的時代印記,讓更多人領略到蘊藏于古建筑一磚一瓦間的東方美。
多元地域特色演繹國風雅韻
李海兵的畫室有一扇大大的落地窗,透過窗,入眼是一座座千姿百態(tài)的古建筑微雕。
擺在C位的是一座白墻青瓦的大宅院,院子里有一棵樹,水井、石磨、耕牛映入眼簾,老宅門口擺著木桌椅,邊上堆著柴火,煙火氣十足。細觀這處古宅,高昂的馬頭墻上脊角飛翹,泥墻斑駁,青瓦高低起伏。
“這模樣的屋脊,是多元文化影響下的建筑風格體現(xiàn),是東方美的詮釋。馬頭墻是江南傳統(tǒng)民居建筑的墻體,高翹的屋頂脊角則是典型的閩派建筑風格?!崩詈1f,這處古宅的原型是麗水的石倉古民居,石倉是明末清初客家人遷徙到浙西南的主要居住地,因此建筑設計融合了浙閩徽三地的格局特色。
石倉古民居是李海兵早在15年前就關注到的古建筑群,初識是通過一組獲國際大獎的攝影作品。這些民居古建筑均建于石倉溪兩岸的山坡地上,背山面水,錯落有致。幽谷中藏著村落,清流邊是煙火人家,風光旖旎。
直到2021年5月,李海兵真正置身其中,這些風格獨特的中國古建筑讓他贊嘆不已,“怎么有這么美的老宅,還不乏實用性,冬暖夏涼?!?/p>
“這里的建筑,每一處細節(jié)都蘊含中國風,也具有共同的時代印記。”李海兵說,在馬頭墻、硬山頂、石門框等建筑構件的結合下,讓建筑風格保留著不同的地域特色,卻絲毫沒有違和感,別有一番雅致韻味。
微型世界濃縮美妙自然
李海兵的古建筑微雕作品,都是按原建筑等比例縮小。
在石倉古民居建筑群中,較大的宅院有18個天井,建筑面積達數(shù)千平方米。而李海兵選取了其中一處有9個天井的宅院作為原型,建筑面積約1000多平方米。
如此龐大的古建,要如何變成一件微雕作品?李海兵坦言,多虧了妻子聶海燕助力。除了用尺子量,還要用人作“標尺”。原來,遇到量不到的地方,李海兵就會以妻子的身高為標準,用最原始的方法推算出高度,再等比例縮小29倍。
為了原汁原味地呈現(xiàn)石倉古民居的自然淳樸之美,李海兵在微雕作品的取材上,注重原生態(tài),經常走進大自然,就地取材。
在制作黃泥墻時,他摻雜了小竹片、麻繩、糯米在夯土里,白色的墻面用的是現(xiàn)實生活中裝修常見的材料,用膩子粉來粉刷。院子里的樹也是取材于大自然,沒有形態(tài)相符的樹枝,他便自己拼接,用實物塑造。
“我到椒江東山公園的山上找樹枝,花了3天時間一共找了12根枯樹枝,修剪后再重組,在樹枝間安裝了18個接口,再組裝成微型世界里的一棵‘參天古樹’?!崩詈1f。
至于屋頂、屋脊,由3萬片瓦片組成,一片一片貼出了歷經風雨的起伏錯落,光微雕瓦片就花了20多天。
解構古宅展現(xiàn)人文風采
比石倉古民居“變”得更小的是以仙居桐江書院為原型的微雕,等比例縮小了32倍。
桐江書院是南宋時期的“江南第一書院”,人才輩出。其坐落在仙居縣皤灘鄉(xiāng),環(huán)境清幽,鐘靈毓秀。
“如今的桐江書院是從南宋時期留存至今的遺址,歷史底蘊深厚,建筑氣勢恢宏,布局精巧?!崩詈1f,硬山建筑是很常見的傳統(tǒng)建筑形式,桐江書院采用了硬山墻的建筑形式,古宅兩面山墻,砌成“官帽”樣式,寓意進士輩出、官運亨通。另外,書院屋頂?shù)穆N脊雕了龍頭魚身的螭吻作為裝飾構件,有驅兇辟邪的作用,祈求風調雨順、平步青云。
這些歷史文化的印記,在李海兵的解構和探尋下,都被他一一重現(xiàn)于微雕作品中。他一邊指著眼前的“微型書院”,一邊娓娓道來:在古宅的門頭上,他臨摹了朱熹手書的“桐江書院”牌匾,這是朱熹贈予方斫的;門框兩側還以書法形式刻了一副楹聯(lián)“文公訪道地,殿元受業(yè)家”,贊頌了朱熹與王十朋在簡陋的義塾講學,激發(fā)了仙居當?shù)刭t士擴大教育規(guī)模、創(chuàng)辦書院教化一方的決心。
隨后,他又拿起一個手指般大小、教書先生模樣的人物塑像說道,“這是我雕的方斫,他是桐江書院的創(chuàng)建者,是晚唐詩人方干的第八代孫。方干是桐廬人,因為留戀仙居的山水風光,遷至仙居生活,書院起名‘桐江’有這樣一個典故?!?/p>
在李海兵看來,桐江書院的建筑構造與其歷史文化息息相關。“方斫以其學術修養(yǎng),吸引了一批名儒到仙居傳經布道,推動了儒家思想在仙居的傳播,并通過與朱熹、王十朋、吳芾、陳庸等人的交往,在浙東南形成了極具影響力的學術圈?!崩詈1f,仙居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古村落,吸引了無數(shù)名人雅士前往,書院孕育了賢人志士,美景留在很多詩人的筆下,人文氣息濃厚。正因此,他總想到仙居尋找答案。
匠心打造傳揚文化精髓
古建之美,美在中國風的詩情畫意,更美在文化傳承的匠心回歸。
最近,李海兵正在創(chuàng)作一件微雕作品,以抗倭名將戚繼光為原型,希望新的一代能夠銘記歷史,從而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,增強民族的凝聚力。
“戚繼光在臺州連續(xù)九次挫敗倭寇的著名戰(zhàn)役,史稱‘臺州大捷’。此戰(zhàn)在中國戰(zhàn)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是中國戰(zhàn)爭史上靈活用兵、以少勝多的典型戰(zhàn)例?!崩詈1f,因為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臺州九戰(zhàn)九捷時只有30多歲,他決定雕刻青年戚繼光,正是為了展現(xiàn)其意氣風發(fā)、年少氣盛的少將風范。
身為臺州市戚繼光研究會會員,李海兵追溯歷史,翻閱了大量的文史資料,通過解構再重組的方式來創(chuàng)作。
“古城墻是戚繼光的抗倭古戰(zhàn)場,這里蘊含了不少他的軍事思想和智慧。”李海兵說著,拿下了還未雕好的戚繼光塑像,展示起古城墻的精妙之處。
在創(chuàng)作微雕古建筑時,李海兵總會融入自己的藝術理念和文化認知。他創(chuàng)作設計的微雕古城墻里,別有洞天:甕城中有數(shù)條密道,墻上開的垛口錯落有致,空心敵臺(城墻上用于防御敵人的樓臺)相互救應,門洞隱秘地貫通城墻內的封閉區(qū)域。
“戚繼光是我們的民族英雄,也是杰出的軍事家,臺州九戰(zhàn)獲得大捷,與他卓越的軍事思想密不可分。”李海兵說,微雕是他傳遞臺州歷史文化魅力的一種直觀藝術形式。接下來,他還將不斷探尋古建中的奧妙之處,挖掘古建背后的歷史文化底蘊,通過解構再重組的方式,用微雕作品與歷史對話,弘揚傳統(tǒng)文化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