巍巍括蒼山,南呼雁蕩,北接天臺,西鄰仙都,東瞰大海。唐人劉昭禹以“白云隨步起,危徑極天盤”言其險峻高拔。史書載:登之見海,其色蒼蒼然,故名括蒼。
括蒼山脈的尾部逶迤在仙居縣境內(nèi),叫福星山。福星山的山腰處,有一天然古洞,主洞深約29米,高約6米,人稱括蒼洞。相傳洞套洞,洞連洞,可直達東海龍宮。
自古以來,括蒼洞吸引了不少道家方士結(jié)廬修仙,是仙居道教祖庭,也是全國道教的第十洞天。
東漢時期的太極法師徐來勒相中這塊風水寶地,到括蒼洞任職,轄周圍三百里,總管水旱罪福。
至北宋年間,共有十二位真人在此修道成仙。唐宋帝皇對括蒼洞非常重視,先后有六位帝皇賜名賜物。據(jù)《光緒仙居縣志》載:天寶七年,慶云覆洞,太史奏有真氣見于宿。李隆基頒布詔書,賜名“成德隱元洞天”。北宋真宗年間,括蒼洞興土木,建房筑宮,改稱“凝真宮”,并獲賜金龍白璧。
括蒼洞依山而建,順勢而為。周圍山勢延綿,前方平疇沃地。從構(gòu)圖上看,形成了道法自然的美學關(guān)系。但從我們探訪當晚的視覺上看,通明燈火在蒼黑的山間,制造出突兀的重量感。整個建筑好像向低處傾軋。
進得觀內(nèi),有一塊不大但略顯空曠的院子。一個清瘦的男孩,著深藍色道袍,拱手作揖,為我們介紹院子一側(cè)的“洞天福地”古碑、丹井,如數(shù)家珍。
我默默跟隨,視線無拘。大自然總是這樣的,在出其不意的時候,展現(xiàn)奇特之處:蒼穹是渾圓的,蓄滿了液體一般地垂下;天空的月盤濕漉漉的,像剛從水里撈出來;又有幾粒小星隱約顯現(xiàn),微弱的光斑,更顯得夜空的虛幻。
一團細弱的光,穿過濃稠的夜色,投射在我的腳前。樹影、屋影、燈影、人影,都籠在院子的界域中,像蟄伏的獸。不見風的流動,臂上卻有細微的涼意,應(yīng)該是山霧從四面八方漲來。可是,霧又是從哪里來的呢?根據(jù)科學小常識,霧應(yīng)該是水汽凝結(jié)而成。但是,白天分明是高溫,烈日持續(xù)炙烤田野,豆角、玉米、芋頭都耷拉著莖葉。那霧,是從不遠處的括蒼水庫涌來?還是山間草木噴吐露?抑或洞穴深廣,能蓄積水汽?
“葛玄,75歲到本宮修仙,81歲羽化飛升?!毙〉朗康难赞o頗有自得之意。我時不時抬眼看他,20多歲的樣子。其實,我更關(guān)心他和其他九個常住道友的日常安排。掛單的道人如何辦理手續(xù)?當初因為怎樣的機緣來到這里?我的頭腦中閃出無數(shù)疑問,卻始終不好唐突打擾。
“山門一關(guān),漫漫長夜,如何打發(fā)?”我終究是忍不住發(fā)問。
“看月亮,聽風聲,都是天機?!毙〉朗烤従忛_口。原來,道之在我者為德。一個追求清靜無為的人,能從夜空得到啟示。
我們攀著窄窄的金屬梯,小心翼翼地進入括蒼洞。暑熱余威不減,給人沉悶的感覺。就在這時,我的眼前如有裂縫乍開,幽靈一樣,漆黑的光影撕裂無邊的靜默,俯沖,盤旋。它們張開翅膀,袒露肥壯的軀體。那是一群蝙蝠。
它們的出現(xiàn),沒有任何暗示,更沒有任何預(yù)兆。它們不知從哪里冒出來,閃電似的,一道緊追著一道,在我們面前劃出強勁的弧線,我的視線被迫隨著劇烈地晃動。
我毫無防備,瞬間想起以前的許多聽聞:欲捕鳥時,則入為鼠;欲捕鼠時,則飛空為鳥。還有書上看過的吸血蝠,張著血盆大口,肆意攻擊人畜。一種糅合了驚悚、戰(zhàn)栗、不知所措的復(fù)雜情緒迅速侵占了我的大腦。幸好,片刻之間,這些蝙蝠抽身離去,無聲無息,只留我在余悸中。
下山,接近民居時,燈火可親,村犬雜吠。略一回首,括蒼洞的燈火已熄,蒼山更遠,山谷更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