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白的《天臺曉望》詩云“天臺鄰四明,華頂高百越”,極言華頂之高。
天臺因“頂對三辰,上應(yīng)臺宿”而名。天臺山為總名,其主要山脈有華頂、赤城、桐柏、瓊臺雙闕、寒巖明巖、蒼山、天柱、大雷、寶華、千佛等山。
一
天臺山有八重,即以海平面為臺基,第一重即天臺縣城。第二重即桐柏宮所在的平疇。第三重為方瀛山。第四重即洞天宮所在的小桐柏。第五重在玉霄峰頂。第六重古稱歇亭,現(xiàn)石梁鎮(zhèn)所在及其東至雙溪岢頭為止的山阜。第七重為華頂寺所在地。第八重為華頂峰拜經(jīng)臺所在的地段及太白堂一帶。
唐詩人章八元的《天臺道中示同行》詩句“八重巖崿疊晴空,九色煙霞繞洞宮”,寫的就是天臺山的“八重”。
華頂山,在天臺縣東北部,海拔1098米,是天臺山第二高峰。從山頂望去,眾峰環(huán)拱,層層相裹,狀如百葉蓮花,唯此山孤峭中立,正當(dāng)花心,故名華頂。頂峰最高處叫拜經(jīng)臺,傳為智者大師拜讀《楞嚴(yán)經(jīng)》處。
華頂又稱“望海尖”,云清日朗之時,登其頂可遙望東海。這里群峰疊翠,白云繚繞,曉霧昏煙,云氣氤氳盤結(jié)。望海尖看云,云濤翻滾,如風(fēng)馳電掣,山草樹木忽隱忽現(xiàn)。
宋陳耆卿《嘉定赤城志》云:
華頂峰,在縣東北六十里,蓋天臺第八重最高處。舊傳高一萬丈,少晴多晦,夏有積雪,可觀日之出入。中有黃金洞。絕頂東望滄海,彌漫無際,俗號望海尖。下瞰眾山,如龍虎蟠踞,旗鼓布列之狀。草木薰郁,殆非人世。僧智顗與司馬承禎嘗宴坐修真焉。孫綽賦所謂“陟降信宿,迄乎仙都”是也。有葛玄丹井,王羲之墨池。
可見,華頂山三教同處,融通互攝,乃天臺山和合文化的又一典型標(biāo)志。
二
最早隱居華頂?shù)漠?dāng)屬葛玄。
葛玄(164—244),字孝先,三國吳人,葛洪從祖,人稱太極葛仙翁。本瑯琊人,后遷丹陽句容。葛玄八歲,父母雙亡。他自幼好學(xué),十五六歲名震江左。漢靈帝光和元年(178)入天臺山修仙學(xué)道。剛?cè)胩炫_山,就被天臺山神秀傾絕,口誦《登天臺山》詩一首。詩曰:
高高山上山,山上白云閑。
瀑布低頭看,青天舉手扳。
石梁橫海外,風(fēng)笛落人間。
不見紅塵客,時時鶴往還。
他在天臺山遇見左仙翁左元放,拜其為師,學(xué)《白虎七變經(jīng)》《太清九鼎金液丹經(jīng)》等,并于華頂植茶。相傳葛玄后受《靈寶經(jīng)》等仙經(jīng),潛心研讀,將《靈寶經(jīng)》傳鄭隱—葛洪—葛巢甫。葛巢甫創(chuàng)道教靈寶派,尊葛玄為開山祖師。由于葛玄精心修持,掌握了辟谷和金丹服食之法,名聲大振。
吳王孫權(quán)將其召至都城建業(yè),尊為上賓。葛玄向?qū)O權(quán)講述了天臺山秀麗風(fēng)光及修煉情況,孫權(quán)下詔在天臺山建造天臺觀(桐柏觀),命葛玄居之。
葛玄華頂植茶的地方,今名為“葛玄茶圃”。
《天臺山方外志》記載:“茶圃,相傳為葛玄種茶之圃。以上在華頂。”至今,華頂歸云洞口尚存三十三叢當(dāng)年葛玄手植的茶樹,世稱“茶祖”。茶樹占地約3.5平方米,樹徑20余厘米,每棵茶樹直徑一米多,約有1800年的歷史。
歸云洞看霧,白霧繚繞,似輕紗曼舞,故有“華頂歸云”之稱。游人站在茶圃邊上,看著蒼老而蔥郁的老茶樹,都想上歸云洞去探究葛玄當(dāng)年修煉的遺跡。
唐詩人李紳的《登華頂峰》詩句“欲向仙峰煉九丹,獨(dú)瞻華頂禮仙壇”,講的就是葛玄在華頂煉丹之事。
宋胡融有《葛仙茗園》詩:
絕巘匿精廬,蒼煙路孤迥。
草秀仙翁園,春風(fēng)坼幽茗。
野僧四五人,腦紺瞳子炯。
攜壺汲飛瀑,呼我烹石鼎。
風(fēng)濤瀉江灘,天籟起林嶺。
七碗鏖祁原,一水斗雙井。
我雖冠履縛,心樂只園靜。
濯足臥禪扃,幽夢墮蒙頂。
據(jù)《天臺山方外志》記載,葛玄的煉丹井有二:一在華頂峰旁;一在桐柏觀鐘樓之下。
三
《蘭亭序》奠定了王羲之書圣地位。王羲之的書法能夠達(dá)到如此高的藝術(shù)境界,除了他自身因素外,與佛國仙山天臺山這方沃土以及隱居天臺山的白云先生教誨分不開。
王羲之隨衛(wèi)夫人學(xué)書,并不滿足,便外出尋找名師。當(dāng)時他朋友孫綽任章安令,加上華頂峰住著一位精通書法的高道許元度。元度字紫真、紫道,不知何許人,只知道他餐霞飲露,終日以白云為伍。王羲之來到華頂,執(zhí)意要拜其為師學(xué)藝。
白云先生見王羲之學(xué)書心切,就收為弟子,授予筆法,并告誡王羲之,要靜心,澄慮,均力,叫他住到西邊石室中刻苦練習(xí),閑了,可以去玩水,悶了,可以去登山,千萬別到東邊石室來。
王羲之遵照師命,不敢有違?!耙箘t望月臨池,朝則投云握管”,經(jīng)年累月,不知耗了多少筆墨、紙張,整整的一潭清水池,已經(jīng)變得黑黝黝了。學(xué)了一年,已經(jīng)“筆下龍飛,行間蝶舞”;學(xué)了二年,則“鶴度春林,云飛玉澗”;學(xué)了三年,王羲之認(rèn)為已經(jīng)非常精妙了,就揀了數(shù)幅作品給白云先生。白云先生批評他的書法“筋骨俱少,氣力全無”,叫他繼續(xù)努力。王羲之回到書堂,繼續(xù)練了三年,才練成真功。這時,白云先生才擊掌稱贊他的書法,“淡處不淡,濃處不濃”,又贊他是“眾木中松,群山中峰,靈鶴中沖,五岳中嵩”。
《晉書·王羲之傳》曰:“三十三書《蘭亭序》。三十七書《黃庭經(jīng)》。書訖,空中有語:‘卿書感我而況人乎!吾是天臺丈人’?!?/p>
唐張懷瓘《書斷》引羊欣的《筆陣圖》的說法相同。這位“天臺丈人”就是白云先生。王羲之有篇書法理論《記白云先生書訣》,詳細(xì)記載了白云先生的書法奧妙,強(qiáng)調(diào)在書法中還當(dāng)注意陰陽協(xié)調(diào)問題。
相傳王羲之在石洞中從早到晚,練啊練的,太疲倦了不知不覺握筆伏案。忽見一位銀髯老者飄然而至,夸他字寫得不錯。王羲之便虛心請他指點,老者叫王羲之伸出手。老者用筆在王羲之手心寫了個字,寫罷,又飄然而去。王羲之問他姓名,只聽空中隱隱傳來:“天臺白云……”王羲之一看,手心上寫著個“永”字,便照著“永”字比劃,終于明白了“永”字包含了漢字的基本筆畫。于是,他練得更加勤奮,達(dá)到書藝的高峰。
王羲之在天臺山學(xué)書數(shù)年,留下許多遺跡。人們把王羲之晨昏洗筆,竟使池水為黑的水池,稱為王羲之墨池。明釋傳燈《天臺山方外志》記載天臺有二處墨池:一在華頂寺側(cè),靠近黃經(jīng)洞;二在白巖寺,“舊有列秀亭及王羲之墨池存焉”。
王羲之念念不忘天臺山白云先生的“永”字筆訣,特地用小楷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《黃庭經(jīng)》,放在華頂峰側(cè)一個突兀峭險的巖洞里。這個巖洞,后人就稱為“黃經(jīng)洞”?!短炫_山方外志》曰:“黃經(jīng)洞,藏右軍為白云先生所書《黃庭經(jīng)》處?!秉S經(jīng)洞位于天臺山主峰華頂拜經(jīng)臺西麓,四面絕壁,循山崖陡徑,可攀登至洞中,尋訪當(dāng)年“書圣”王羲之學(xué)書的遺跡。如果說王羲之在山陰以經(jīng)換鵝,用的是《道德經(jīng)》,那么王羲之在天臺山為了感恩,送白云先生的當(dāng)為《黃庭經(jīng)》。天臺山有墨池、黃經(jīng)洞地名可以佐證。宋胡融有《黃經(jīng)洞》詩。
四
陳太建七年(575),秋九月初,智者入天臺,歷游天臺山水。智者游佛隴,感定光之夢,即于定光庵之北峰——華頂峰南麓創(chuàng)立伽藍(lán)。
智者大師所創(chuàng)之伽藍(lán),即今位于石梁鎮(zhèn)華豐村的天封寺。據(jù)《嘉定赤城志》載:“陳太建七年僧智顗建。初,顗入山見一老父告云:‘師卜庵遇盤石可止。’其后果如所告,遂結(jié)廬焉。因自號靈墟,蓋第五思修地。其注《涅般經(jīng)》處,號智者嶺,中有卓錫泉,北望一峰摩云,即華頂也。隋開皇五年賜號靈墟道場,漢乾祐中改智者院?!?/p>
智者注《涅槃經(jīng)》的智者嶺就在華豐村后,是登華頂峰的主道,嶺間尚有兩個路廊。智者大師創(chuàng)建靈墟道場,栽植松栗,引入流泉。又常常前往寺北的華頂峰,行頭陀行,晝夜禪觀。并在華頂峰之巔虔誠拜讀《楞嚴(yán)經(jīng)》。故后人名智者大師拜讀《楞嚴(yán)經(jīng)》的地方為拜經(jīng)臺。舊時,峰巔豎有“智者大師拜經(jīng)臺”的石碑。
相傳智者大師在華頂峰行頭陀行的時候,常常有各色魔怪,以及猛獸侵?jǐn)_。智者不為所動,并以佛法降服魔怪,征服猛虎。灌頂?shù)摹吨钦叽髱焺e傳》對此有精彩描述:“忽于后夜,大風(fēng)拔木,雷震動山。魑魅千群,一形百狀?;蝾^戴龍虺,或口出星火。形如黑云,聲如霹靂。倏忽轉(zhuǎn)變,不可稱計。圖畫所寫降魔變等,蓋少小耳?!睘榇?,后人建有“降魔塔”“伏虎壇”等以紀(jì)念智者。
智者不僅站在峰巔讀經(jīng),更看出“千山為蓮花,華頂為花心”而頓悟《妙法蓮華經(jīng)》秘旨,而著述《妙法蓮華經(jīng)玄義》,從而奠定了佛教天臺宗的理論基礎(chǔ)。
智者大師在天臺山建造的寺院有12所,其中有龍山集云院、太平興國寺、天封寺、西竺院、禪林寺、善興寺、大慈寺、螺溪院等。
五代晉天福元年(936),僧德韶在智者大師曾宴坐過的地方建造了華頂寺,宋治平三年(1066)改為善興寺。寺兩側(cè)密林間,原有72茅蓬,東茅蓬以藥師庵為最大。正如唐朝詩僧靈澈所稱:“天臺眾峰外,華頂當(dāng)其空。有時半不見,崔嵬在其中?!?/p>
五
唐司馬承禎隱居天臺山,往來于桐柏、華頂、靈墟間,并在靈墟“住經(jīng)二十八載”,修煉、制劍、鑄鏡、制琴等。
他憑借自己的德、道、術(shù)、藝,極大地提升了天臺山的知名度,影響和吸引了大批唐代詩人奔向天臺山尋仙學(xué)道,踏歌吟詩,使天臺山成為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。
其中登臨華頂,如李白、靈澈、李紳、寒山子、齊己、賈島、項斯。李白上天臺尋司馬承禎,不遇,據(jù)說就在華頂?shù)拿┡铍[居讀書,寫下了《天臺曉望》,詩曰:
天臺鄰四明,華頂高百越。
門標(biāo)赤城霞,樓棲滄島月。
憑高登遠(yuǎn)覽,直下見溟渤。
云垂大鵬翻,波動巨鰲沒。
……
后人為紀(jì)念“詩仙”李白,如今在華頂峰下建有太白讀書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