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粒畫
近日,在溫嶺市箬橫鎮(zhèn)車路村的家中,民間畫工馬若剛以手指為筆、以大米為墨,短短十來分鐘就在桌案上畫好了一幅《鴛鴦戲荷圖》。那留白處的鴛鴦,在形似斗篷的荷葉襯托下,宛若會說話的水墨丹青,直教圍觀群眾連番贊嘆。而這,就是廣泛流傳于民間的技藝——米粒畫。
“這門技藝一般在民間供奉神靈或家中節(jié)俗祭祀時出現(xiàn),寓意吉祥如意、五谷豐登,以展現(xiàn)當下美好‘福’景?!闭劶懊琢.嫞R若剛有很多話要說。米粒畫非常像世人熟知的沙畫,兩者殊途同歸,一個用光線投影,一個是視覺幻影。
與沙畫不同的是,米粒畫因其表現(xiàn)形式相對單一,且在小范圍內流傳,如今逐漸走上了沒落之路。對此,馬若剛很是擔憂,“只要有人肯學,我都愿意無償傳授,希望這門信手成畫的技藝能夠流傳下去。”
馬若剛,1964年出生,“我爺爺是一名修道者,以前為了生計,學了這門技藝?!瘪R若剛說,小時候看爺爺作米粒畫,感覺好神奇,就在旁邊跟著學,久而久之入了門。
難以想象的是,真正讓馬若剛愛上米粒畫的,并不是因為興趣,而是為了口香噴噴的米飯?!霸谀莻€年代,家里的兄弟姐妹基本過著有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?!瘪R若剛的哥哥馬若琦介紹,為了改變人多糧少的窘境,他們兄弟姐妹幾個尚未成年就都外出打工去了。“馬若剛的米粒畫最好,畫完后不僅能賺工錢,還能帶點米回來,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,所以他就一直做了下去?!瘪R若琦說。
從上世紀80年代初起,馬若剛的米粒畫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,年僅20歲,他就成了當?shù)貥I(yè)內的佼佼者。同時,不甘安于現(xiàn)狀的他還置辦起養(yǎng)蜂場,東奔西走中,不僅拓寬了自己的視野與人脈,還率先成了村里的“萬元戶”。
后來,馬若剛接觸到了沙畫。他認為,沙畫與米粒畫殊途同歸,他應該要擔負起發(fā)揚米粒畫的使命,重拾古法,讓這一門技藝重歸于人們的生活之中。
為此,馬若剛開始對不同品種、顏色的大米進行研究,并拜擅長國畫的兄長馬若琦為師,邊探尋以大米為墨的奧秘之處,邊學習借丹青成像的藝術之技,漸漸地,變常規(guī)攤米作畫為高難度漏米作畫。
馬若琦介紹,這門技藝在民國時出現(xiàn)過斷層。一般米粒畫者習慣把一堆米倒在桌案上,然后攤鋪作畫,這樣作畫只能呈現(xiàn)單色;漏米作畫則是古法米粒畫的一種,作畫者直接握米在手,再通過掌間漏米的方式直接攤鋪在桌案上,手到之處即成畫筆,且根據(jù)不同結構,隨時更換不同品種、顏色的大米進行勻色、添色,遠觀似立體彩墨國畫,極富藝術感。
1995年,馬若剛又開始琢磨?!半m然米粒畫勾線在初入門學習時就已經存在,但最高境界的勾線,是每個手指都能呈現(xiàn)藝術美感,稍有不達標,那么整幅作品將付之東流?!碧貏e像龍眼、兔眼等眼睛的勾線,指力波動大小稍不留意,使米粒多一顆、少一顆抑或是移位一顆都將致使作品的靈性喪失。
為了突破這一層技藝,馬若剛走了不少彎路,并一度陷入迷茫。直到10多年前,他無意間發(fā)現(xiàn),自己所養(yǎng)的蜜蜂在采蜜過程中,總喜歡把蜂足反復揉搓,輕點蜂巢,結果所采的蜂蜜總能恰到好處歸集到一處。
“這個原理跟勾線的原理一樣,利用手指落米粒的瞬間把米粒輕勻其上,講究的就是恰到好處?!瘪R若剛說,直到這時候,他才覺得自己是一名真正的米粒畫工。
指耕不輟整整40年,馬若剛畫過用米量達15公斤、單幅面積超20平方米的巨畫;也畫過用米量僅5兩的小畫,先后信手成畫5200多幅。他表示,只要自己身體允許,他就堅持一直畫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