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期即將進入尾聲,由孩子、家長等多方出演的“大片”《補作業(yè)》,卻剛剛拉開序幕。近期,清華爸爸輔導孩子作業(yè)時崩潰捶墻上了熱搜,引發(fā)不少家長共鳴,也直呼自己疑似得了“恐輔癥”,一看到孩子作業(yè)就容易情緒失控、血壓上升。
教不會,也不會教,成了多數(shù)家長在輔導孩子中所面臨的困局。由于孩子與家長認知及理解上的“錯位”,一道看似簡單的問題,想要解釋清楚卻要幾經波折。孩子好不容易聽懂了,家長的耐性也耗盡了。
教會孩子題目是小事,而教會孩子養(yǎng)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卻是大事。
采訪過程中,有些家長表示,自己的孩子不是不會做題,而是一寫作業(yè)就粗心大意、心不在焉。尤其是暑期作業(yè),由于孩子沒有良好的學習規(guī)劃能力,作業(yè)不拖到最后一天誓不罷休。當孩子的“拖延癥”遇上家長的“恐輔癥”,一頓批評教育難以避免。
家長想要教好孩子,幫助孩子培養(yǎng)良好的學習習慣,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自身在輔導中產生的消極情緒。在部分家長的經驗中,學會換位思考是很重要的。在輔導孩子作業(yè)的過程中,別把自己當作家長或老師,而是一名陪伴者或是傾聽者,當孩子遇到困難時,不要讓消極情緒將困難放大,而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(fā),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,以引導、鼓勵為重,循循善誘地化解問題。
面對假期作業(yè)較多,孩子拖沓無法及時完成的情況,家長應當在前期與孩子共同制訂每天的學習計劃,以打卡激勵的方式督促孩子完成每天的小任務,同時幫助孩子從小建立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。
教得會,還教得好,其實與家長自身的學歷、資歷等關系并不大。
有的時候,懂得管控情緒、心平氣和的“高情商”家長,或許會比高學歷、“高智商”的家長輔導得更好。畢竟,懂得管理情緒也是一項重要的能力,尤其是在家庭教育當中,諒解、溝通與良性交流,能讓孩子受益終生。
輔導作業(yè)難,其實是親子關系問題的一個側面。尤其是處于成長期的少年兒童,性格塑造尚未完全,家長在應對像輔導作業(yè)這樣的日常小事,就更應該注重方式方法,別把壞情緒帶進生活與親子關系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