咸酸飯
林志堅正在制作咸酸飯。
仙居,一座秀麗的小城。每一次造訪,都有不同的收獲和驚喜。最近再訪仙居,走街串巷品嘗小吃,一道原先不曾了解過的咸酸飯進入視線,它讓我對仙居包羅萬象的美食又有了新的認識。
一
5月23日上午,我們走進位于仙居縣穿城北路的家和面食老店。這家小店外觀平平無奇,卻吸引了不少食客慕名而來。
這是一家夫妻店,丈夫林志堅在外屋忙著做咸酸飯,妻子蘆秀琴則在里屋制作面食。我原以為,咸酸飯是一道帶著酸味的炒飯,了解后才知并不如此。
“‘咸酸’是仙居方言的音譯,大意是將所有食材混合在一起吃,所以咸酸飯可以理解為家常炒飯。它沒有固定搭配,通常有咸豬肉、芋頭、蘿卜絲等。”林志堅介紹,“咸酸飯要做得好吃,首先要選用好的稻米,然后加入青菜、洋蔥、蘿卜、芋艿、土豆、筍等新鮮的時令蔬菜。我們選用的食材大多產(chǎn)自本地農(nóng)家,有的清早還長在泥土里,過一會兒就來到了灶頭間?!?/p>
林志堅做咸酸飯,一般從上午9點開始,直至10點40分完工。出爐的咸酸飯,飯香濃郁,咸淡可口,色香味俱全,是仙居人念念不忘的老味道。
林志堅介紹,做咸酸飯的好手藝是上代傳下來的。他的祖父是木匠,手腳勤快,干活回家后,樂于給家人做咸酸飯吃。林志堅的父母得到親傳,也是做飯高手。他也在10多歲時,就學(xué)會了做咸酸飯。
林志堅20多歲時,開了一家快餐店,后來遷至穿城北路的店面,至今也有15個年頭了。在這里,他與妻子一道制作本土風味小吃,傳承和弘揚仙居美食文化。在店內(nèi)眾多小吃中,咸酸飯和面食最受顧客歡迎。
二
咸酸飯,又稱雜飯,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早清年間。相傳那時,仙居就已盛行吃咸酸飯。
在物質(zhì)匱乏的年代,無需菜肴,一碗咸酸飯就可以解決一餐,既能果腹又很方便。而咸酸飯中的鹽分,還能讓體力勞動者揮汗如雨后,體內(nèi)流失的鹽分得到補充。在仙居農(nóng)家,人們往往會燒制咸酸飯,招待家中的木匠、泥水匠和篾匠等人,同時也喂飽了家中的孩童。
早年炒咸酸飯,一般先煮米至七八成熟,瀝干米湯,再放入鍋內(nèi),與佐料一同炒,然后加適量水,繼續(xù)燒炒,直至炒熟所有食材。那時做咸酸飯,配菜僅有蘿卜絲、芋頭和芥菜三種。但一代又一代人,并不因為佐料簡單、做法樸素,就消減了對這道美食的熱情。
現(xiàn)如今,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,咸酸飯憑著獨特的風味,在仙居人心目中仍有著重要的地位。人們只要開口提及“咸酸飯”,就會產(chǎn)生一種很親切的感覺。
當天冒雨陪同我走訪的仙居人吳旭特,現(xiàn)在溫嶺經(jīng)商。小時候爺爺做的咸酸飯,那種飄香的童年味道,他至今難以忘懷。在外打拼的他,偶爾回仙居老家,總會光顧林志堅的小店,吃上一碗咸酸飯。
三
時光往復(fù),仙居人對咸酸飯的喜愛,依舊如初。無論在城市街頭還是山野農(nóng)家,吃咸酸飯的人不在少數(shù)。咸酸飯的配菜不再像早年那樣單調(diào)了,做法也有創(chuàng)新之處。
林志堅介紹,他做咸酸飯以優(yōu)質(zhì)大米為主料,佐料有咸豬肉、大腸、鮮蘿卜絲、筍絲、芋艿、洋蔥和青菜等,也可加入南瓜和馬鈴薯?!按竺滓酝矶i米為好,做出的咸酸飯香軟可口?!?/p>
至于咸酸飯的燒炒方法,林志堅也頗有心得。
他將鍋底燒紅,加入少許食用油,再放入適量的食鹽,炒至黃色,然后放入切好的芋艿和番薯等,炒拌適時,再放入蘿卜絲和青菜梗等,續(xù)炒適時,接著把佐料攤平;加入少許水,以防佐料燒焦;接著將大米入鍋,在佐料上攤平;之后再次加水,漫過大米。
“加水量要根據(jù)實際情況靈活調(diào)整。一要考慮用了哪種大米,早米較硬、晚米較軟。二要看加了哪些佐料,如果以芋艿、番薯為主,那么加水量宜多,可以超過食材兩手指節(jié)左右;反之,加水量宜少,以手指節(jié)的一半深為好。”
接下來蓋上鍋蓋,繼續(xù)燒火,至鍋內(nèi)米飯發(fā)出“咧咧咧”的聲響,即可熄火;燜20分鐘左右,開鍋進行炒拌調(diào)勻,美味的咸酸飯便制成了。
咸酸飯,讓我想到仙居人教育孩子的一句諺語:“要飽五更飽,要好從小好?!彼囊馑际窃绮统燥柫耍苫钜徽於疾粫?;孩子從小教好了,長大才不會學(xué)壞。咸酸飯可以說養(yǎng)育了一代仙居人,聯(lián)想到這句諺語的教育意義,更令人意猶未盡、回味深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