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列于臨海博物館的錢氏藏品。
南宋時,由于北方淪陷,包括皇族在內(nèi)的望族大姓南遷。環(huán)境安定又宜人的臨海,成了吳越錢氏主流聚居地。
錢氏來到臨海,隨他們一同而來的,還有禮器。
如今,在臨海博物館,帶有“錢氏”字樣的藏品,如錢氏大銅瓶、錢王鐵券拓本及摹本、錢王鐵券箱、錢氏波曲紋青銅鬲等,都和當年的“兩浙第一世家”錢氏家族有著較深的淵源。
鐵券
錢氏的傳家文物中,最貴重的,莫屬“金書鐵券”。它是當年錢镠平定董昌叛亂后,唐昭宗賜予他的獎勵。
“金書鐵券”,通俗點說,它就是當下影視劇中常見的“免死金牌”。
“金書鐵券”的外形像筒瓦,有點分量,一角還有被斧頭砍過的痕跡。上面用金字寫了唐昭宗的詔書。詔書寫了時間、頒布原因等,最重要的是,它允諾可免除錢镠本人九死、子孫三死。
這塊“金書鐵券”,隨著錢镠封王、孫子錢俶“納土歸宋”,流轉(zhuǎn)于不同的地方。直到熙寧八年(1075),錢俶曾孫錢景臻娶了秦魯國大長公主,成一朝駙馬都尉。“金書鐵券”也到了駙馬府。
北宋末年,秦魯國大長公主南遷,便有了后來“金書鐵券”在臨海的故事。
到臨海后,宋高宗就賜給大長公主精美府邸“一行宅”,還御題“忠孝之家”四字。
少年陸游,曾隨著母親拜訪過公主,也曾看到過鐵券。后來,他寫了一篇《跋唐昭宗賜錢武肅王鐵券文》:“某年十二三時,嘗侍先夫人,得謁見大主,鐵券實藏臥內(nèi),狀如筒瓦……”
南宋末年,元兵破臨海,“金書鐵券”在戰(zhàn)亂中遺失。
再次回到錢氏后人手中,是一個漁民的偶然發(fā)現(xiàn)。
元至順二年(1331),一個漁民從黃巖澤庫打撈起“金書鐵券”。漁民試著用斧頭擊打它,發(fā)現(xiàn)是一塊鐵,便棄在家里。漁民一鄰居是個學究,見鐵塊上有字,雖然并不知道錢氏鐵券的價值,便按鐵的價錢買了下來。
這件事在鄰里傳開,最后傳入錢氏后代耳中,他們用十斛谷子換回祖上的鐵券。
這是錢氏一族的宗族榮耀。事實上,數(shù)代皇帝也對它充滿了好奇心。
宋朝的幾位皇帝,如宋太宗、宋仁宗、宋神宗,還有明太祖朱元璋、明成祖朱棣,都曾觀賞過鐵券。至清朝,乾隆皇帝還寫了一首《觀錢镠鐵券歌》,將它刻在鐵券寶匣,贈送給錢氏。
如今,斑駁的“金書鐵券”,作為國家一級文物,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。
錢氏后人的其中一支,現(xiàn)居住在臨海大田嶺外村。祖上留下的其他文物,他們先后幾次捐獻給了臨海博物館。
家訓(xùn)
成文于北宋初的《百家姓》朗朗上口:趙錢孫李,周吳鄭王……,錢姓排第二,錢氏宗族的地位,在當時可見一斑。
除了“金書鐵券”,庇佑著錢氏世代生生不息的,還有他們的《錢氏家訓(xùn)》。
《錢氏家訓(xùn)》分為個人篇、家庭篇、社會篇、國家篇,對錢氏子孫立身處世、持家治國的思想行為,作了全面的規(guī)范和教誨。
從和臨海有過交集的錢氏后人中,我們多少能看到,家訓(xùn)對這個家族的影響。
熙寧四年(1071),時為臺州郡守的錢俶之孫錢暄,為了解決臨海城內(nèi)澇等問題,疏浚拓建成湖,后建成園林,才有了現(xiàn)在的東湖。同時,他還增筑臺州府城。這些舉措,在當?shù)厥值妹裥摹?/p>
為百姓考慮,多辦實事,錢暄的所作所為,和他祖上家訓(xùn)要求的“救災(zāi)周急,排難解紛。修橋路以利人行,造河船以濟眾渡”,是十分一致的。
錢氏家族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家族,家訓(xùn)告誡后輩子孫,一定要多讀書:“讀經(jīng)傳則根柢深,看史鑒則議論偉。能文章則稱述多,蓄道德則福報厚?!?/p>
錢氏的著名人物中,包括錢忱、錢愐、錢端禮、錢象祖等,也都居住在臨海。
這里,我們說一說錢端禮。錢端禮的伯祖錢勰和蘇軾是深交,關(guān)系甚好,自然而然地,錢勰家里有很多蘇軾的詩詞與書法。錢端禮看到后,有意模仿蘇軾作品,到了幾可亂真的地步。
錢端禮曾在黃巖瑞巖寺留下《大澤塘詩刻》碑:“塵纓久欲濯滄浪,今日來游大澤塘。水似我心心似水,更無一事可商量?!?/p>
錢氏后代當官的多,有才的人更多,王安石曾經(jīng)在《臨川文集·內(nèi)殿崇班錢君墓碣》說過:“錢氏之有籍于朝廷者,殆不可勝數(shù),而已才稱于世嘗任事者,比比出焉”。
參考文獻資料:《臺州府志》、民國《臨??h志》卷之三十三、《臨海文物志》《關(guān)于錢镠鐵券的流傳問題》《正史臺州籍人物傳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