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齊召南故居堂門
▲天臺山一根藤藝術(shù)館“葫蘆寶瓶”掛屏
▲天臺縣博物館髹金“一根藤”七帳床
制圖
鑿孔
鋸榫頭
依圖拼條
▲一件普通的“一根藤”成品需要29道以上的工序才能做成,以上為部分有代表性的工序。
“一根藤”制作技藝,伴隨著我國古老的木作工藝,經(jīng)過較長的歷史演變而來。
木作工藝,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,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(tǒng)工藝。天臺,于三國時期立縣,漢朝以前的天臺山就存在山越人文化。
唐代武則天將佛教中的符號“卍”定音為“萬”,意思是“吉祥萬德之所集”,從此不再為佛教專用,而廣泛地被世間所用。于是,深受佛教文化影響的天臺人,便將“卍”字符運用到了木花窗、大床上,表達了人們對吉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。
到了宋元時期,民間木作工匠也對木窗裝飾進行攻關(guān)創(chuàng)新,在天臺寺廟、住宅的門窗等家具“拷條”時,于原有直框木作工藝基礎(chǔ)上,將條與條交接處的直角改為“外崴”。如此一來,被做成的“卍”字紋圖案看來柔和、流暢。這樣既以“卍”字紋作為基本線條,穿插連接,自成一體,還進行了如意紋等吉祥圖案的設(shè)計制作,形成了早期的“一根藤”。
進入明朝,“一根藤”制作技藝臻于完美。相傳萬歷年間,曾督造紫禁城皇極、中極、太極三大殿的工部侍郎張文郁,在天臺自家造房子時,將崴角工藝由“外崴”改良為“里外崴”,并啟發(fā)工匠把中國體現(xiàn)“福祿壽”傳統(tǒng)吉祥意義的圖案融入門窗之中。這位任職工部侍郎的建筑設(shè)計專家張文郁,學(xué)識淵博,詩文書畫樣樣精通。他將家族生生不息、綿延不絕的美好祈愿永遠地留傳給后人,寄寓到天臺山“一根藤”工藝的設(shè)計與制作上,并將它推向了藝術(shù)的巔峰。
明清以來,“一根藤”常用的吉祥圖案逐漸發(fā)展到上百種,有“花瓶插戟”“獅子嬉球”“葫蘆寶瓶”“蝴蝶雙飛”“鳳凰展翅”“鹿銜靈芝”“如意紋”“蝙蝠紋”“萬福紋”“壽字紋”等,并運用借代、隱喻、比擬、諧音等表達和合美滿的寓意,既具有審美價值,又寄托了天臺人美好的情感。
天臺山以佛宗道源、山水神秀著稱,天臺山文化與儒家文化結(jié)合,誕生了中國最早的“四民皆本”論;與道教文化的和合,誕生了中國道教南宗;與佛教文化結(jié)合,誕生了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宗派;與儒、道、釋三教文化的和合,誕生了“三教合一,萬善同歸”的和合理念?!耙桓佟痹诎l(fā)展過程中,形狀上吸取了天臺山上“藤”的勃勃生機的無盡蔓延,文化內(nèi)涵上吸取了天臺地域佛教的生命輪回、法華三昧,道家的天人合一、陰陽和合,最終通過精美絕倫的工藝展現(xiàn)出來。
工藝:
“一根藤”是這樣煉成的
與其他地區(qū)的軟條采用整體設(shè)計、線鋸鏤空、雕刻成形的加工方式不同,“一根藤”制作工藝需要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蘊,獨樹一幟的設(shè)計思路和扎實的美術(shù)功底,質(zhì)地上好的木材,扎實的木工基礎(chǔ),分毫不差的制作技藝。
制作“一根藤”一般取韌性較強的木材為首選原料,如紫光檀、紫檀木等名貴木料,這些木料質(zhì)地好,韌性持久、不開裂、不變形,不蟲蛀。所用木材,砍伐時間不能是春天,春天要蛀蟲,必須是頭年砍伐的過夏木材,最好是楊梅成熟后到冬至前這段時間。“一根藤”有著豐富的榫卯結(jié)構(gòu)。一談到木作工藝,繞不過榫卯結(jié)構(gòu),榫卯起源于距今約7000年前的河姆渡時期,歷史比漢字還要悠久,人們稱之為“中華瑰寶”。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筑、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結(jié)構(gòu)方式,是在兩個構(gòu)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結(jié)合的一種連接方式,凸出部分叫“榫”(或叫“榫頭”),凹進部分叫“卯”(或叫“榫眼”“榫槽”)?!耙桓佟庇玫綂A角榫、半夾角榫、方夾角榫、平肩榫、中出飛切榫、鈍角榫、銳角榫、鈍角豬腳鉗、銳角豬腳鉗、夾角暗爪、彎料雙夾角、燕尾榫、十字交叉榫、二條交叉榫、夾角半直榫、圓攢邊打槽、楔釘榫、催銷節(jié)榫等20多種,堪稱集中國榫卯之大全。例如,“一根藤”“福祿壽”家用屏風(fēng),由500多根木條組成,均用各類不同的榫卯結(jié)構(gòu)予以連接。
“一根藤”除了榫卯結(jié)構(gòu)豐富之外,最為特殊的地方在于條子。條子起源于飛來股(一段一段的條子),后來發(fā)展到單股相連、互相穿插,慢慢地把生硬的直線條子直角改為內(nèi)外圓角(后稱“里外崴”),部分直線條子變成曲線、弧線(后稱“天臺藤條”“軟條”),連接成吉祥圖案,伸屈自如,剛?cè)岵鷻C盎然,生生不息,九九歸一,復(fù)始和合,最后形成堅固、耐用的“一根藤”。由于它系天臺民間工匠獨創(chuàng),所以俗稱“天臺軟條”,又稱“軟藤拷條”,與“東陽雕”齊名。
“一根藤”里外崴嵌吉祥圖案最為復(fù)雜,這種條子外圍要和方形框緊貼,里面要與不規(guī)則的圖案框契合,動物的形體要一線貫始終,既要形象又不重復(fù),還要左右上下對稱,圖案要大氣,間隔要疏密有致,弧線要自然流暢,榫卯要分毫不差,交口要細膩清晰,線條粗細均勻,還要柔韌有力度,每幅都自成一體,不與同類“一根藤”圖案相似。
“一根藤”是力學(xué)與美學(xué)的結(jié)合作品,制作難度高,流程十分繁復(fù),是一樁細致活兒,一件普通的“一根藤”成品至少需要29道工序才能做成。先根據(jù)圖案確定擋數(shù),明確條子和空擋的尺寸;然后繪制實樣,取材、落墨、大鋸剖料、烤料、截料取條、捉樣、劃墨、除榫頭、腰墨、分條、刨條、過墨、鑿孔、腰夾角、分節(jié)、采里圓、鋸榫頭、鑿夾角;接著依圖拼條(從里到外),即依照實樣圖,利用榫卯結(jié)構(gòu)把條拼接成整個圖案;最后鋸?fù)鈭A、修邊角、修交接、條鏟圓、條背面修平、兜框、刮磨、磨光等。其中最難的是榫頭的銜接,彎曲度大的回彎往往需要五六個榫頭。一幅牢固堅韌且富有美感的“一根藤”就誕生了。
用途:
何止是實用的家具
“一根藤”實用性與審美性互相兼容。這種工藝一般運用于祠堂廟宇的門窗、屏風(fēng),大戶人家的婚床和門窗,普通家庭因條件限制,只在桌凳、洗臉架、鏡框等家具某個部位用“一根藤”加以點綴。但這些實用的家具背后,還寄寓著主人家的美好愿景。“一根藤”應(yīng)用于窗戶較為常見,有墻窗,還有堂門上的窗戶。通常用于寺廟大殿或大戶人家,尤其以堂門最能代表工藝特色?,F(xiàn)天臺縣保存下來的代表作品有:張文郁故居的明代書房扇門,天臺博物館的清代堂門六扇、城關(guān)赤巷趙氏民居的清代堂門、五關(guān)里古民居的清代花窗、南屏鄉(xiāng)鄭氏古居的民國堂門、國清寺三圣殿的民國堂門等。堂門上運用“一根藤”,既有遮掩和透風(fēng)、透光的作用,同時也是用來寄托人們美好愿望的藝術(shù)作品。其圖案大都寓意家族福壽常駐、事事平安如意,也有少量表現(xiàn)忠孝文化、兄弟互幫友愛等圖案。
以天臺老城內(nèi)五關(guān)里齊召南故居堂門為例,其頂窗四周是如意草龍紋,中間是如意形浮雕博古圖案;堂門主窗靠中間兩扇,四角皆是鑲嵌蝙蝠(與“?!敝C音),上下是壽字圖,中間是獅子(與“事”“嗣”諧音)捧繡球,繡球也是“壽”字形;堂門主窗旁邊四扇,四角也是鑲嵌蝙蝠,上下左右都是如意紋,中間是花瓶(象征平安)插戟(“戟”象征吉祥)圖案。又如國清寺三圣殿“一根藤”堂門,以“卍字紋”為基本圖案,中間穿插成“花瓶”圖案,“瓶”諧音“平”,寓意“事事平安”“國泰民安”。至于邀請了哪位工匠制作,史料無明確記載。墻上的窗戶,以北京故宮內(nèi)的儲秀宮為例。這座宮始建于明代,明清作為后妃居住之地。宮內(nèi)的東次間及東里間窗屏部分,均運用了天臺“一根藤”工藝,其主要圖案由“卍字紋”“壽字紋”組成,取“福祿壽”之意。
價值:
“合此四者,然后可以為良”
先秦著作《考工記》曾道:“天有時,地有氣,材有美,工有巧,合此四者,然后可以為良?!贝嗽捠钦f,造物應(yīng)該順應(yīng)天時,適應(yīng)地氣,材料上佳,工藝精巧,只有符合了這四項條件,才能制造出精良的器物。
“一根藤”工藝,是一門技術(shù)難度非常高的手工活。掌握這門工藝的,都是木工群體中的佼佼者,他們會一般木工的活計,但一般木工不會制作“一根藤”。
由于難度系數(shù)高,“一根藤”工匠在社會上屬于“金領(lǐng)”階層,收入是普通木匠的數(shù)倍,一個工匠的收入可以養(yǎng)活全家人。但也正因為制作難度大,這個群體一直處于小眾地位。
“一根藤”制作技藝,作為天臺最富有特色的產(chǎn)業(yè)之一,曾支撐了當?shù)匾徊糠秩说纳嫛?jù)有關(guān)資料記載,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,天臺縣有數(shù)百人從事這項技藝,大大地促進了家具、木雕、漆業(yè)的發(fā)展,有力地推動了天臺的經(jīng)濟發(fā)展。
同時,作為地域特色與地方產(chǎn)業(yè)融合的產(chǎn)物,“一根藤”融合了天臺山儒釋道文化的元素和精髓,它的每一根木條都是有感情的,它們首尾相連,相互表達著團圓和合的意象。為此,“一根藤”被譽為和合文化的物化圖騰,成為天臺山和合文化的象征。
作為天臺山和合文化在民間世俗化的典型代表,“一根藤”從一定程度上還優(yōu)化了天臺地區(qū)人們的精神風(fēng)貌,促使天臺人踐行“人與自然”“人與人”“身體與心靈”等諸方面的和合,進而推動天臺山成為和合文化示范基地、交流傳承基地、中華和合文化之鄉(xiāng)!
(圖片由天臺和合人間文化園提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