蔣賽,1986年生,黃巖人,應用心理學碩士,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,現(xiàn)為臺州職業(yè)技術學院教師。2019年7月20日,她曾在臺州市圖書館舉辦的第78期“真人圖書館”活動中,與讀者交談互動。
我是一名高校教師,也是一名心理教育工作者,當然,我還是一個6歲孩子的媽媽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經(jīng)常通過故事跟孩子交流,因為我相信故事更接近孩子的世界。
我經(jīng)常給孩子講《小棕仙的故事》。這個故事是這樣的:
有兩個小男孩,他們的媽媽去世了,爸爸獨自艱辛地撫養(yǎng)他們。
有一天奶奶來看他們,老大就問奶奶,為什么爸爸脾氣總是那么大,總是那么不快樂?奶奶說,可能是因為小棕仙,沒有到他們家來幫爸爸做家務。
小男孩想知道哪里可以找到小棕仙,那樣他就可以請他們來家里幫忙干活,讓爸爸快樂起來。
奶奶說,只有森林里聰明的老貓頭鷹才知道他們住在哪里。
那天晚上小男孩翻來覆去睡不著,最后他決定要在太陽升起之前去森林里找聰明的老貓頭鷹。
他悄悄地離開家,沿著森林的小路一直往前走,找到貓頭鷹以后他就問:小棕仙住在哪兒?貓頭鷹讓他沿著小路走到湖邊,面對著月光下的湖水,說出下面的謎語:擰擰腰,轉轉身,小小棕仙快現(xiàn)身;扭扭頭,湖里瞧,小小棕仙出現(xiàn)了。
貓頭鷹很肯定地說,如果他這樣做,而且能找到謎語的答案,那他就可以找到小棕仙。
小男孩認真地這樣做了,然后,他看到了自己的倒影。他馬上就明白了——“我就是小棕仙,幫爸爸做家務的小棕仙!”
他悄悄回到家里,天還沒亮呢。他趕緊忙開了,打掃廚房,準備柴火和擦地。在天剛剛亮的時候,他悄悄回到自己的房間,靜靜地躺在床上聽著外面的響動。
爸爸來到廚房。咦?所有的活都干完了!爸爸開心地大叫起來,哦,真是快樂的一天啊,小棕仙到我們家來了!
這個故事的原講述者是蘇珊佩羅,她是故事魔法創(chuàng)始人,也是我的故事啟蒙老師。她是一名澳大利亞幼教專家,有超過30年的家庭教育經(jīng)驗,是一位優(yōu)秀的“故事醫(yī)生”。她年輕時,曾是一名單親媽媽,每天在工作和養(yǎng)育子女之間掙扎。有一天,她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給孩子講了《小棕仙的故事》后,孩子們開始偷偷地當小棕仙,為她分擔家務,變得更有同理心、更有責任感,這也使她漸漸領悟到故事對于孩子們潛移默化的影響。通過30多年的親身經(jīng)歷和實踐,她創(chuàng)造了大量的療愈性故事,也幫助了全球無數(shù)的孩子和家庭。
受蘇珊佩羅影響,我也經(jīng)常給孩子講故事。故事的內容一般來自這幾個方面:1.一起回顧白天在學校里的經(jīng)歷;2.孩子小時候的故事;3.我和家人小時候的故事;4.家庭里傳承下來的故事;5.找到好故事,改編這個故事,甚至原創(chuàng)一些故事。
自從孩子出生以來,我一直用語音寫作的方式來記錄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點滴。今年,我整理了過去6年的日常記錄,制作了一本小書,叫《你是我心中的光》,送給孩子作為他的生日禮物,他很開心。現(xiàn)在,每天睡前他都很喜歡聽我讀他前幾年、很小的時候發(fā)生的事。這是一種非常棒的親子聯(lián)結和互動方式。
睡前是我們的故事時光,除了孩子自己的故事,我也會跟他分享我小時候的故事,比如有一次頑皮跑沙堆。今年他們要打防疫針,我提前與他分享了自己小時候因為怕打針,躲到桌底下的故事。孩子一天天在成長,我們都應該好好地珍惜他們趴在身邊聽故事的日子。
給孩子講故事時,我會和他一起制作故事魔法罐。具體的做法是:找一個玻璃罐,一些小彩紙,讓孩子想一些小動物、植物或者人物,還有一些場景,比如海洋、湖泊、高山、森林等。孩子說一個,我寫一個小紙條,把它們折兩下,放進玻璃罐里。每到故事時間,我們就玩抽紙條,編故事的游戲。通過這個游戲,我發(fā)現(xiàn)孩子想象力十分驚人。
在家里創(chuàng)建一個講故事的氛圍,很重要。所以,我在家里布置了閱讀角,會在固定的時間陪孩子閱讀,邀請他來復述書里的故事,并引導他延伸開來創(chuàng)編故事,同時把孩子創(chuàng)作的故事記錄下來。
在我看來,我為孩子講的不單單是一個又一個的故事,更是在帶著他用故事思維去生活,學著把自己的人生當成一個故事,把它活成一個好故事。
這就是故事的力量。
(圖片由臺州市圖書館提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