仙居橫溪鎮(zhèn)大林小學 柯彩霞
范梅南教授的《教育的情調(diào)》一書,在內(nèi)容上更偏向于教育哲學,它不是一本教育技能指南,它更像一只無形的推手,試圖通過書里那些普通得仿佛每天都在發(fā)生的故事,促發(fā)筆者去思考自身的教育。
書中高頻出現(xiàn)的“教育敏感”“教育體驗”等內(nèi)容,與筆者學校正在建設的萬物生長課程的核心理念——“引萬物入課堂,以世界為教材”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。有了這本書的閱讀做基礎,筆者在實踐具體課例——“絲瓜爬進我們校園”時,有了更多的思考與收獲。
一、方寸之間,獨有濃郁的情調(diào)
“老師必須以教育學的眼光看孩子?!边@同樣適用于學?!處煴仨氁越逃龑W的眼光看學校,筆者所在的學?!删涌h橫溪鎮(zhèn)大林小學,校園面積只有4.74平方千米,全校只有74名學生,是一所名副其實的農(nóng)村小學。但這樣小的一所學校,只要用教育學的眼光看待它,那么方寸之間,同樣獨有濃郁的教學情調(diào)?!敖淌依锩娴牟贾茫瑢W生們的表情動作等,這一切都構成了教學的情調(diào),為接下來的教學埋下伏筆”,而“絲瓜爬進我們校園”課例的伏筆,便是筆者學校里爬了一墻的絲瓜??茖W課上孩子們無心灑下的種子,長成了這不大的校園里,最獨特也最惹眼的裝飾。它引得孩子們頻頻駐足,此時,一個完整的教學情境已經(jīng)產(chǎn)生了,作為教育者需要做的是,對這樣的教育情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,從孩子的角度出發(fā),發(fā)現(xiàn)并抓住教育時機。初秋時節(jié)的一根絲瓜,可以給予孩子的是最自然的教育。
二、探秘生長,亦是教育的課堂
“絲瓜是怎么爬這么高的?”這是一個一年級的孩子,駐足許久后,發(fā)出的疑問。他沒有在問任何人,只是這樣喃喃自語。但是從這句喃喃自語里可以明顯地觀察到孩子好奇的體驗。有意義的學習,通常始于好奇心。
應該怎么回答這個問題呢?范梅南教授說“孩子期待得到更多”,教育者“應該詳細地講述那個物體區(qū)別于其他物體的不同方面”,最重要的是要“幫助他們保持活躍的思維”。教育里重要的從來不是答案本身,而是孩子們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的教育體驗。
從組內(nèi)討論,到查閱資料、繪制攀爬過程圖,再到比較與其他植物的異同,這個追尋答案的過程是漫長的,但孩子們的思維一直保持在高度活躍狀態(tài),孩子在課堂上真正體驗到的東西、真正受到的影響明顯更富有教育意義。
三、課堂之外,還有長長的人生
作為教育者要時刻牢記的是,教育的對象不是接收課本知識的容器,是一個個獨特的鮮活的生命體。教師要“關注課堂內(nèi)的情況,更關注課堂之外學生的生活世界”,我們必須意識到,在課堂之外,孩子們還有長長的人生。
絲瓜小隊的成員們來自不同的年級,各自擔任著隊里不同的角色。在課程推進的過程中,引導他們掌握知識固然是必要的,但更值得關注的是,他們對探索大自然的興趣、思維能力、實踐能力的發(fā)展、小組間相處的溫情瞬間……每一個孩子,在成長過程中,都應該有對天地自然的感受,有對人情冷暖的觸動。這些讓人內(nèi)心變得柔軟的東西,才是教育最重要的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