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世淵 /文
南宋嘉定十七年(1224),宋寧宗趙擴駕崩,終年57歲。據(jù)說,他的死與權相史彌遠有關。史彌遠還聯(lián)手皇后楊桂枝,罷黜太子趙竑,立寧宗的遠房堂侄趙昀為帝,是為宋理宗。個中的宮廷權謀,值得史書好好記上一筆。
也是在這一年,一位擁有皇室血統(tǒng)的臺州人趙汝適,到泉州出任福建路市舶司提舉。市舶司,是中國古代管理對外貿(mào)易的機關。福建路市舶司提舉,相當于掌管福建對外貿(mào)易的一把手,是個從五品的官職。
或許是因為品級不高、遠離中央,史官并未注意到這位官員,《宋史》并無他的傳記,民國《臺州府志》關于他的描述也僅寥寥數(shù)筆。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(jīng)傳之人,卻在泉州任職期間,寫出了我國歷史上首部翔實記載海外交通貿(mào)易的志書——《諸蕃志》。
趙汝適(“適”讀kuò),字伯可,宋太宗趙光義八世孫,原籍河南開封。北宋滅亡時,他的祖父趙不柔隨衣冠南渡,寓居臺州。他的父親趙善待,起初任四明作院院監(jiān)。四明作院,是制作兵器的工場,院址在鄞縣。趙善待任滿后,也就把家安在鄞縣,此后連年在外做官。趙汝適出生那年,是南宋乾道六年(1170),其父在江陰縣令或吉州通判任上。
趙汝適18歲那年,父親去世。20歲時,他被授予了將士郎,因為根據(jù)當時的政策,已故官員之子可以受遺澤得官。從此,趙汝適步步升遷,歷任余杭縣主簿、湘潭縣丞、武義知縣等職。他的妻子陳氏,出自臨海名門,父親陳廣壽是刑部侍郎,祖父陳良翰是太子詹事,均為一時顯宦。
南宋嘉定十年(1217),母親季氏去世,趙汝適丁憂三年,其間遷居臨海。嘉定十六年(1223)出任福建南劍州知州,次年任福建路市舶司提舉。
有讀者朋友要問:既然史書對他的記載很少,為什么他的生平履歷如此清晰?
原來,1983年,臨海進行文物普查時,在臨海大田區(qū)嶺外鄉(xiāng)嶺外村(今大田街道嶺下村)一位錢姓農(nóng)民家里,發(fā)現(xiàn)了趙汝適的一方墓志刻石。該志由其子趙崇縝撰寫,全文630余字,較為詳細地記敘了墓主人的身世脈絡。誠如沈從文先生所言,“地上有一部《二十四史》,地下埋著一部更精準的《二十四史》”。
話說趙汝適到了泉州,上任伊始,就決定要寫一本記敘各國地理、物產(chǎn)和貿(mào)易的志書。他希望這本書可以為商人出海貿(mào)易提供資料,也為政府管理海外貿(mào)易提供參考。
彼時的泉州,海外貿(mào)易進入空前繁榮時代,其港口地位日益超越廣州,成為蕃商胡賈航海踵至的國際貿(mào)易城市。宋詩有云:“蒼官影里三洲路,漲海聲中萬國商。”可以想見,趙汝適走在泉州港內(nèi),眼見風檣鱗集,云帆遮天。出入的各色人等,操著別樣口音的漢語,叫賣聲此起彼伏。人們從船上卸下進口香料、象牙、玳瑁等,又將絲綢、瓷器、書籍等物品運上貨船。
兩宋朝廷歷來重視海外貿(mào)易,因為這可以帶來不菲的稅收。北宋神宗曾說:“東南利國之大,舶商亦居其一焉。”南宋財政收入中,百分之二十來自海舶。宋高宗趙構說:“市舶之利最厚,若措置得當,所得動以百萬計,豈不勝取之于民?朕所以留意于此,庶幾可以少寬民力。”
但貿(mào)易中也存在問題。由于進口的香料、珠寶太多,大多為官宦、富豪所用,導致大量的金銀銅鉛外流,與當時亟需軍械、軍餉的狀況相違背。因而,南宋一度縮緊了對外貿(mào)易政策。宋光宗至寧宗期間(1190-1224),政府關停了杭州、秀州、溫州、江陰等四處市舶司。
面對這種形勢的變化,趙汝適堅持認為,發(fā)展對外貿(mào)易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。他不甘心做個循規(guī)蹈矩的“公務員”,想在市舶工作上有所建樹。他在志書的《自序》中說:“蓋欲寬民力而助國朝,其與貴異物窮侈心者,烏可同日而語?!薄阃赓Q(mào),是為了寬松老百姓的人力物力,增加國家的收入,跟那些窮奢極欲者根本不是一回事。
由于無法親自出訪海外,趙汝適就利用職務之便,詢問來華的商人、水手,還時常到外商聚集的居住區(qū),即宋代稱之為“蕃坊”“蕃巷”“蕃人巷”的地方,進行實地采訪,收集資料?!蹲孕颉分袑懙溃骸澳嗽冎T賈胡,俾列其國名,道其風土,與夫道里之聯(lián)屬,山澤之蓄產(chǎn),譯以華言,刪其穢渫,存其事實?!笨梢娫趯懽鬟^程中,他還下了一番去偽存真的功夫。
從嘉定十七年(1224)九月,到寶慶元年(1225)九月,前后一年時間,趙汝適寫成《諸蕃志》。該書分上下兩卷,共3萬字,涉及58個國家和地區(qū)。作者以泉州為錨點,介紹了各國的地理位置、前往中國的路程、主要特產(chǎn)以及與中國的關系和影響。
例如,書中寫到阇婆國,“于泉州為丙巳方,率以冬月發(fā)船,蓋藉北風之便,順風晝夜行月余可到”。該國盛產(chǎn)象牙、犀角、龍腦、玳瑁、檀香等。南朝宋元嘉十二年(435),阇婆國曾與中國通商,后斷絕,北宋淳化三年(992),才恢復了朝貢之禮。阇婆國,大約位于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或蘇門答臘島。
從《諸蕃志》陳列的各國情況來看,當時的東南亞至阿拉伯海域,形成了一個商業(yè)圈。交阯、占城、新羅、倭國、大食、三佛齊等國,與中國有著密切的商貿(mào)往來。其中,大食國,即阿拉伯帝國的商人異?;钴S,足跡遍布商業(yè)圈各國。在當時的中國沿海城市,阿拉伯語也成為商隊之間的一門通用語言。
《諸蕃志》描述了各國的風俗習慣,有助于商人們?nèi)豚l(xiāng)隨俗,方便貿(mào)易。如交阯國(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一帶),男女均赤腳,每年的正月四日,殺牛犒賞其民,每年的七月十五日為其大節(jié),居民互相饋贈禮物,十六日則舉行盛大宴會。這個國家不能造紙筆,如此提醒商人,可以和該國做紙筆生意。
書中還點明了與一些地方貿(mào)易存在一定風險,如蒲哩嚕(今菲律賓波利略島):“人多猛悍,好攻劫?!币灿幸恍﹪谊P系惡劣,如阇婆國與三佛齊國(曾統(tǒng)治馬來半島和巽他群島大部分地區(qū)的古國)世代結仇,互相攻擊。
《諸蕃志》成書后,立即成為中外商人爭相收藏的實用參考書,一時間洛陽紙貴。該書真實地記載了南宋時期泉州港的繁榮景象,書中所記海外諸國的地理、環(huán)境、風物等,也為后來的史書所引用。尤其難能可貴的是,作者為后人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“海上絲綢之路”場景——在十三世紀,曾出現(xiàn)過一個以中國為中心,連結亞、歐、非三大洲的海洋貿(mào)易體系。
紹定四年(1231)三月,趙汝適到杭州任吏部官告院主管,負責頒發(fā)文武品官授官證書事務。七月,他因病辭官還鄉(xiāng),當月十二日病逝,葬于臨??h重暉鄉(xiāng)趙岙山。
一百多年后,元代航海家汪大淵兩度從泉州出航,歷經(jīng)東南亞和印度洋,回國后寫成《島夷志略》。又過了一百年左右,明代馬歡隨鄭和船隊三次下西洋,著成《瀛涯勝覽》。他們都參引并繼承了《諸蕃志》的體例。然而,趙汝適的生平,卻沉沒于時間之海中。清人在編著《四庫全書》時,稱《諸蕃志》“敘述詳核,為史家所據(jù)”,對該書的作者,卻喟嘆“始末無考”。
所謂“書紅人不紅”,說的就是趙汝適這樣的人。
近代以來,中外學者對《諸蕃志》亦重視有加。1911年,德國人夏德、美國人洛克希爾合注英譯本《諸蕃志》,由俄國圣彼得堡皇家科學院印刷所刊行,譯作中,共征引西文文獻263種、中文文獻57種。1928年,歷史學家顧頡剛等提議,將《諸蕃志》鉛印,作為交通史料。交通史學家馮承鈞對《諸蕃志》精心校注,其1937年的校注本是當代較為通行的版本。
多虧了那一方出土的墓志,我們才得以認識這位“寶藏作者”。而在漫漫歷史長河中,又有多少偉大而不為人知的作者呢?